這完全是一套非主流動畫,沒有萌沒有腐沒有熱血,時代更是設定於十八世紀的法國。
一睇就知沒什麼人會看....現在的人連法國在地圖上哪一處都不知道吧! 更不要說歷史了。
雖然少人看,不過看過的人評論大都是正面的,不像普通少年動漫越看越想罵。
故事發生左路易十五的年代,也就是法國皇室沒落,法國大革命之前。 這年代基本上沒有動畫用過,可能連小說都無用過,可說是偏門中的偏門。說真的,有關法國歷史的電影和動畫非常少,感覺就像法國在Charlemagne大帝之後就只有聖女貞德一個人.....沖方丁(選這年代也真夠大膽。
主題:
整個故事探討的就是: 什麼是騎士道?
騎士道是要忠於國王,忠於國家,還是忠於道義?
西方的騎士和日本的武士不同,日本武士只有"忠",但比較有個人主義的西方騎士又要忠於王,又要保護婦孺弱小。
如果大名要手下的武士去殺一個人,就算他是你親人,武士都一定要殺的。 所以武是根本不會有"忠義兩難"的情況,跟主人說的去做就可以了。什麼"武士的存在意義"等,他們根本不能理解。
騎士就不同了,歐洲一直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從來就沒有"只有一個國王、一個國家"的情況。他們都有對"正義"的一種信念,當自已主子和這"正義"不相符的時候,就會出矛盾了。
因此,有人說過東方的悲劇是當國王要英雄攻打他最好的朋友,英雄又覺得錯的是自已的國王,英雄就只好先出戰,再讓朋友殺死自已。 如果是西方的悲劇,那個英雄會先殺死國王,之後再自殺。
劇中的正邪慨念也是非常特別,一開始從主角這法國騎士觀點出法,法國王室就是正義的一方;但越到後期,就會發覺人民革命是歷史的大勢,路易王朝被重新界定成苟延殘喘、邁向衰滅的保守勢力,正邪可說是大反轉。 劇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正義,不像其它動畫的腦殘的壞人 (壞就壞,無得解!)。 基本上除主角外,差不多都死光了,誰是誰非也好,都改變不了歷史的洪流。
故事:
主要分開四部份:法國篇1,俄羅斯篇,英國篇和法國篇2 (以下部份是copy "這就是西方的騎士道,雙面騎士Chevalier觀後感 文:叫我主人", 寫得很好,頓感我文筆有排練!!)
1. 法國篇1:
第一話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劇情相當的緊湊,也點出了主題『騎士道』,德蒙一下子被捲入陰謀的漩渦裡頭,接著就是介紹德蒙和他愉快的伙伴,在經過王的試煉,德蒙終於加入了機密局,除了幫王盡自己的心力,最重要的就是調查殺害自己的姊姊,莉亞的兇手。
這篇表現最搶眼的地方,除了漂亮兼華麗的西洋劍式的戰鬥,莉亞的靈魂也能夠附身在德蒙的身體,並且參加戰鬥,在莉亞附身的時候,除了臉的表情會變, 聲音也會跟著不同,從第一話到最後都有大量摻雜聖經的語言,讓『詩的力量』有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另外以往ACG裡的附身,多半是增加主角的能力來度過 難關,但本作卻是比較強調德蒙對於『附身』的感覺,那就是麗雅強大的怨氣以及憎恨的心(從當時德蒙的感覺來看是如此,但結果似乎不是這樣)。劇情的表現卻 是比較平淡,在介紹伙伴的同時也順便帶出俄羅斯篇的開始,最後以要找波倫佐夫的任務作結束。
2.俄羅斯篇
為了找出波倫佐夫問出事實的真相,德蒙一行人往俄羅斯出發,雖然遇到詩人們的阻撓,但在女王以及愉快的伙伴的幫忙,順利的度過難關,最後以伊利沙白和波倫佐夫的死,還有新任的俄羅斯女王作結束。
此篇首推第八話的化妝舞會,德蒙還有羅賓的女裝,以及在化妝舞會所表現的膽識還有那股不輸莉亞那種高貴典雅的氣息,就連伊利沙白女王也讚譽有嘉(題外話,這是繼逆A羅蘭的女裝後我第二個被萌到的)。
經過德蒙跟伊利沙白的對話,眾人漸漸瞭解了莉亞的一些過去,再加上莉亞能夠附身在德蒙身上,彷彿這是五個人的旅行一般,而波倫佐夫雖然站在反派,但 也是有他自己的一套信念(為了維護貴族的尊嚴),只因為他的理念跟伊利沙白不同,所以只好踏上反叛之路,看到伊利沙白假死,波倫佐夫雖然已走上不同的道路 仍為伊利沙白默哀,另外波倫佐夫在死的那一刻,穿插著波倫左夫跟俄羅斯以及伊利沙白之間的畫面,可見如果兩人理念相同,波倫佐夫必定是一位值得信賴和忠心 的騎士,最後以騎士的身份跟德蒙對決,在雙方一來一往的對話以及劍擊中,死在莉亞的劍下,這角色無疑是近年動畫死的最有尊嚴的反派了。
最後想提的是凱薩琳的政變,雖然這段劇情是史實的部分,但動畫中的安排感覺太快,也太過於順利,如果能夠交代政變的細節我想會更好。
3.英國篇
藉著波倫佐夫的對話,瞭解改革教派的本部在英國,經由英國女王和愉快的伙伴們幫忙打倒改革教團,獲得王家之詩。
英國王妃也有著跟德蒙相同的經歷,就是姊姊的靈魂附身在身上,唯一的不同點在於王妃的兩個靈魂漸漸融合在一起,而德蒙卻感到無限的不安和焦慮,在這 篇有著精彩的劍擊比賽,還有杜蘭接到王的信之後那種兩難的情感(友情以及君臣之情之間的二擇),由杜蘭的一些小動作來表達他的迷惑。
馬可斯米力安也在此首次正式登場,在此篇讓人感覺是亦正亦邪的角色,也提出他所謂『改革』的理念,藉由莉亞跟教主之間的對決,讓教主看見在改革所引發的黑闇之中,看到一線曙光,瞭解自己錯誤的想法而死去(這段幾乎只有教主自己一個人的對白,算是很特別的手法)。
英國王妃也跟俄羅斯王妃一樣,對德蒙敘述著自己跟莉亞之間的過去,讓觀眾也一起瞭解莉亞的過去,而莉亞也在此篇第一次使用了『詩』的力量。
4.法國篇2
事件的開始點,也是事件的終結之處,在身旁的伙伴一個接著一個的死去情況下,德蒙跟莉亞隨著王家之詩解開這一切的陰謀。
首先衝擊而來的,就是杜蘭的死,自古以來,只有殺生以成仁,而無求生以害仁,這條路無疑只有三種路能夠選擇,要就背叛朋友,不然就是背叛君王,而在不背叛朋友以及君王的情況下,就只有選擇用騎士的身份來面對死亡。
老師的死,想表達的感覺跟杜蘭相差不大,唯一的差別在就算跟了腦殘的君王,依然要死守騎士尊嚴,最後替王檔了子彈,在由口中說出是怕羅賓背上弒王的罪名,表現出他也是一樣像杜蘭陷入兩難。
在路易15世公布所有的謎底後,王找回王家之詩的理由,以及莉亞的生死之謎也一一解開,馬克斯米力安雖然早就知道這個秘密,但他卻不想得到自己該擁 有的東西,在解讀王家之詩後選擇追尋時代的潮流,放棄王位接受革命,在最後兩話更深入的瞭解莉亞跟馬克斯米力安的過去後,德蒙雖已瞭解了真相,但他依然堅 守著自己的騎士之道,將路易15世當成自己唯一的君主,也不選擇取回他該得到的事物,我想這無疑就是莉亞相信德蒙以及選擇德蒙的原因吧。
羅賓則是唯一沒有騎士道困惑的角色,在繼承馬克斯米力安的遺志後繼續推動著稱為『改革』的歷史巨輪,最後似乎被抓住而死在斷頭臺下。
動作:
負責戰鬥場面的是以《浪客劍心》成名的古橋一浩了,他拍了這麼多集劍心,對動作處理當然不用懷疑,不過他可沒有將和月那一套誇張的手法照搬,反而以很平實的手法來拍,而且追求西洋劍獨有的那種輕巧靈活,以及一刺致命的銳利無比。
由於古橋拍了多集劍心,所以他也對武士這種身份的矛盾大分清楚,也是沖方丁和Production I.G找他來的理由:他不單動作處理得好,也知道什麼是武士的光榮和悲哀。
角色:
主角迪恩(D'Eon)


主角穿女裝
歷史上真有其人,也是以"女裝"出名 ,也真的是法國的騎士/間諜。 動畫的故事基本上跟史實相符,故事中的"法國篇,英國篇,俄羅斯篇" 就是史上他真的有去的地方。故事情節加入了超自然要素,人物出場次序有所改變,但結果都完全符合史實,可見篇劇是有放心思去做的。
故事中,迪恩是法國貴族,受封為騎士。原本性格單純、沈靜,但一直以其姐姐為目標奮鬥,先是加入巴黎的秘密警察,後來成為路易十五的秘密外交官,銜命將記載有法國歷史與 預言的「王室之詩」帶回國內。在一次秘密警察預計對奧爾良公爵的行動失敗後,迪恩被剛過世的姊姊莉雅附身,殺死了被詩人以詩篇力量操縱的石像怪。起初迪恩 懼怕莉雅不時的降臨與強大的怨恨激情,後來莉雅與迪恩合一的回憶卻幫助他逐步找回王室之詩的真相。故事最後,揭開真相的迪恩被追殺,只好以女裝示人以躲避 追捕。
主角迪恩和姐姐莉雅,誓死對路易15效忠,然而莉雅卻被這位君王所刺殺,原本對自己這份忠誠心毫不懷疑的迪恩,在最後得知姊姊是死於路易15手下,以及瑪莉王妃和情人安娜亦皆是被其所殺害時,曾經懷抱復仇的念頭,但最後迪恩仍決定繼續對路易15的忠心。 (愚忠啊.....)
莉亞

後來附身到弟弟迪恩身上,就像要復仇一樣。但最後還是忠於她的王....
死了也要保護一個殺了你的國王嗎?太悲慘了吧...
主角的伙伴們:

杜蘭至始至終都對路易15非常忠心,也因如此,在被下了殺掉知道了路易15真正身份的主角等人的命令時,他內心在忠誠與情義之間非常矛盾,感到非常痛苦。
劍客-特拉戈利

他也有自己的忠誠,只是對象不是路易15,而是先王及騎士們的榮耀,為此而與奧爾良公爵聯手,希望恢復從前的路易14年代的光榮。他對主角的背叛,相信很多觀眾也很意外。
羅賓

瑪麗王后的養子/隨從羅賓,因為他很年輕,又不是騎士,所以不清楚該順應新潮流還是守住騎士精神侍奉王。但他心志比年齡成熟,其實是心裡爭扎最多的人。
最後羅賓選擇忠於法國而非忠於國王,用了已死去的"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的名字,推動革命,但由於手段太激進,結果被他效忠的法國國民送上斷頭台。
其它角色多是根據歷史人物:
路易十五:

動畫裡最大的幕後黑手,為隱瞞自己真正的身世,就算是身邊最忠心的人也不放過。他也有自己的正義,就是要守護法國王室。
蓬帕杜尔夫人:

不過其實她也只是想加快法國的進步。
王后─瑪麗

最後她明知道路易十五賜給她的是毒酒也毫不遲疑的一飲而盡,她最後所說的話不是別的,就是「我愛你,路易」。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

馬克西米力安與莉亞以前同是機密局人員,為路易十五盡心盡力,兩人在朝夕相處之際也產生了若有似無的情愫,然而路易十五卻要將馬克西米力安調到遠方的俄國 去,心有不甘的馬克西米力安偷出記載王室秘密的王室之詩交給莉亞,他知道莉亞能解讀,也希望莉亞能和他一起走,但發誓對王忠誠的莉亞回絕了,但她卻意外在 王室之詩中發現了路易十五的秘密,這也就是她之後被暗殺的原因,
馬克西米力安是見到莉亞最後一面的人,在悲憤交加之下,他離開了法蘭斯,想要找出殺死莉亞的真正兇手。最後馬克西米力安也發現了真相,路易十五並非擁有王室血統,原本在那個位置的人 應該是自己,還有閱讀王室之詩後的莉亞拒絕自己愛意的真正原因 ─ 擁有王族血統的莉亞與馬克西米力安是同父異母的兄妹。(好老土啊....)
最後羅賓承繼他的使命,用了他的名字推動革命。

喜愛珠寶,舞會的俄國女皇 (史實的興趣)
和"情夫"們致力推動俄的開放和改革。
被"保皇派"暗殺而死
Catherine the Great ( 俄羅斯)

奧古斯都 (路易十六)

可愛的正太,不過他長大後其實就是被羅賓送上斷頭台的路易十六。一臉天真似的,也難怪會被人輕易殺死...
角色的詳細資料,可看
http://www.wretch.cc/blog/thusia/10415686
動畫裡多次出現的幾個語,其實都意味深長。
神秘團體所留下的紅字「PSALMS」,指的是聖經〈詩篇〉;被擄女性身上出現H∴O符號,H=Hommes,是法語的「人類」,O=Optare,是拉丁文中的「欲求」,H∴O代表兩個詞重新組合,成了Metamorphose(蛻變);nqm在希伯來古語代表「報復」,字義跟復仇不同,是「將被擾亂的和諧回復原狀」的意思。
這作品為了做到真實的歷史感,無論人物個性,服裝,背景,建築,生活等,都描寫得非常細致。
凡爾賽宮: 左真實 右動畫






作畫的精細程度,只可以用"變態"來形容。

上兩個:歷史上真的簽名 下: 動畫裡的簽名
他的簽名有兩種:用了兩個不同的定冠詞“le”和“la”,在法語裡le表示陽性,la表示陰性,正好印證了“他”雙性的身份。而動畫裡很小心的只使用了“le”,以符合他原本是男性,只是被姐姐附身的設定。
所以說...做動畫要有heart,看動畫一樣要有 heart。
用心看才會看到作者的用心。
參考資料:
http://dodonana.ycool.com/post.1515286.html
http://blog.yam.com/lunastarry/article/3198252
http://format-acg.org/anime/forum/CD.html
http://hildegardtschen.blogspot.com/2007/10/le-chevalier-deon.html
blog.xuite.net/tkchen/haha/19144142
http://ayaueto.blog.sohu.com/27410775.html
http://ayaueto.blog.sohu.com/26902067.html
http://ayaueto.blog.sohu.com/27106864.html
http://www.wretch.cc/blog/thusia/10415686
http://www.wretch.cc/blog/thusia/10420210
http://format-acg.org/anime/forum/chevalier.html
有些是照抄,因為實在太多字了....
.
1 則留言:
蓆
甘有心機搵料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