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6日 星期一

HOI2 戰報: 校長之野望

新年終於有時間比我寫下故事啦,一邊玩一邊寫感覺都幾好。個故事會係一個 "interaction story",每次有重要既決定,你地可以投票,我會照做。我會在1936年的劇本,選用中國民國。你地既決定,將會決定中國既未來!

首先來點 background 先!

1936年 中華民國:
三十年代初, 對中華民國來說是個令人喜憂參半的時代。 一方面由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權登上了權力頂峰, 通過擊敗各大軍閥割據勢力, 初步掌握了國家的控制權, 並通過五次圍剿, 迫使 共產黨紅軍撤離蘇區, 進行了艱難的萬里長征。 但直至1936年,中國仍然被軍閥割據,統一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國民黨 南京政府在中國的統治地位終於得到了國內外大部份政權的確認。 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還是下艱難前行 。 日本國內的軍事派系正在抬頭,日本政府已漸漸失去國家的控制權。越來越好戰的日本帝國主義對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神州大陸垂涎已久, 圖謀侵略中國。 在1931年918事變後, 日本佔領東北, 並扶持滿清末代皇帝溥 儀建立偽滿洲國, 事實上是日本的傀儡國。 中國正面對著這個島國的挑戰。











即便這樣, 1936年初的蔣介石仍然沒有絲毫停止國共內戰的意思, 他力主攘外必先安內, 視共產黨為其心腹大患。其它軍閥名義上承認國民政府,但並未有行動上幫助蔣介石的剿共行動,只是坐山觀虎鬥。










當年國民政府的貪腐也是一個公開的祕密,閻錫山的軍備部長加上晉系軍閥領導人的雙重身份更是令他可以輕易的剋扣物資。礙於晉系和日本接讓,一但閻錫山和民國關系破裂,難保他不會轉投一直和他有邦交的日本皇軍。蔣介石對此也只好一只眼開一只眼閉。 (重要換佢唔走! 一定要快點想辦法解決佢)

就連財經部長也是貪的,難怪中國的工業一直都沒起色 (-3% IC = 工業力在game裡是非常嚴重的)。

反觀共產黨,他們人員雖少,但領導人卻強多了。主席更是毛澤東,黨中地位可謂穩如泰山 (-30%推番政權機會)。國民軍就只淨下強攻一途了。










世界大國如英國、美國等,正處於大蕭條的水深火熱中,國民根本不想理會其它國家的內戰。羅斯福新政"The New Deal" 在美國成效仍未見顯著 (同現在差唔多 XD ),經濟衰退和失業率高企令美國工業幾乎停頓(282個工廠區先用到56...同我一樣...)。
而孤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歐美盛行,各國對華關系都正在歷史底點。











歐洲在一次大戰後元氣大傷,各國人口大幅減少,工業受到嚴重破壞,重建時卻又遇上經濟大蕭條。國際關系處於一種微妙的狀態: 德國在一戰中的戰敗直接產生了德國的第一個民主政府, 這個政府也繼承了德國破敗的經濟狀況以及民族主義者對凡爾賽條約這個「奴隸條約」的忿怒情緒。 德國喪失了很多殖民地, 又給波蘭割讓了幾個省份, 戰爭賠款和被人為削弱的軍隊把這個國家壓的 喘不過氣來, 德國人民背負著在一戰中挑起戰爭的巨大罪責, 像 下等民族一樣受到別國歧視。

在這種情況底下, 魏瑪共和國的政治歷程充滿著悲劇性的極端主義和暴力衝突。 阿道夫‧希特勒領 導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在 1933 年上台, 這標誌著德國歷史 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納粹黨徒們開始著手鎮壓所謂「不受 歡迎的」猶太人、 共產主義者、工會成員以及其他納粹政權的反 對者, 而議會民主、廣泛的公民權利和新聞自由也很快被納粹黨 一掃而光。 但是, 希特勒也使凋敝的德國經濟重新充滿活力, 並承諾盡快結束不平等的凡爾賽條約。

法國正嘗試重複在上次大戰中的戰略,在東歐和中歐重新組成"小協約國",包圍復甦中的德國。為了彌補上次大戰中失去大量人口而徵兵不足的弱點 (法國是一次大戰死傷比例最多的國家),法國建設了巨大的工事於德法邊境。

而英國的過度擴張引至的財政困局,更張英國推至減省軍費、在殖民地影響力下降再而令進出口減少的惡性循環。










雖然如此,非洲和東南亞地區仍然是歐洲列強的地盤,英國的殖民地在一次大戰後有增無減,包括南非,埃及,印度及東南亞大半地區,英聯邦仍然穩坐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