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共作戰
"先安內,後攘外",一直都是蔣介石的座右銘。36年的第一日,國民軍開始了北伐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蔣介石希望以全國的兵力,一興消滅中共勢力。全國各地的地方軍都被召集到西安及南充,以攻入共產黨在廷安山區的基地。
科學研究方面,民國比日本實在落後太多,所以一定要把握時間,加強在陸軍和補給兩方面的研究。德國派來的 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 老將軍立即開始了"彈性集中準則"的軍事研究;而國家機械工程局則負責開發新式的補給系統 (戰略移防在中國這地大山多的地勢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
同時間,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將軍 (以後簡稱 Alex) 成為蔣中正的總顧問後,負責絕大部分軍事訓練計劃以及中國的防線設計。馮·塞克特的原本計劃是將整個軍隊大幅縮減為60個師,僅留下經過德國教範訓練並配發良好裝備的部隊。在國民政府的努力下,約4萬人接受了德國教官之訓練並率先改變部隊編制,也就是俗稱的德械師。連同之後的德訓師,他們組成了抗日戰爭中中國最精銳的部隊。
中德關系在3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最重要的友好外交關系,中國也是德國在遠東最重要的邦交國。若沒有德國的幫助,中國的工業化和軍隊的現代化肯定不能在日本侵華前有任何成效。蔣中正自已也非常看重這關系,認為德國統一的歷史過程對中國有很多參考作用。
(其實我覺得當時中國,加入軸心國絕不奇怪,反而歷史上日本根本未能從這聯盟得到什麼。)
1 則留言:
你落場做軍司囉..哈
-蓆
張貼留言